威廉‧密里根〈簡稱比利〉是美國史上第一個犯下重罪,卻無罪的嫌犯,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。所謂的多重人格,以我自己的看法,就好像在你體內還有別的靈魂,而比利他的體內有24個不同的人格,你能想像,當你置身在某個地方,閉上眼醒來之後,卻又身處在另一個地方,連時間也失落不見了,但事實上這段時間你是醒著,只是有其他人格取代了你,做了〝他〞自己想要做的事。
「比利的24個人格」
1. 威廉‧密里根〈比利〉─26歲,最初的人格
2. 亞瑟 ─22歲,英國人,戴眼鏡,第一位發現有 其他人格存在的人
3. 雷根 ─22歲,南斯拉夫人,體重201磅, 虎背熊腰,黑髮,八字鬍,色盲,他負 責保護其他人格,當危險出現,他會出來解決。
4. 亞倫 ─18歲,體重165磅,會打小鼓,是 人格中,唯一的右撇子以及唯一會吸煙 的人格。多半由他負責和別人交談。
5. 湯姆 ─16歲,有一頭亂遭遭的金髮,是一位 電子專家,會吹薩克斯風。和亞倫的 人格很接近。
6. 丹尼 ─14歲,容易受到驚嚇,害怕陌生人, 尤其是男人,身材矮小。
7. 大衛 -8歲,充滿痛苦的人格,由他來承受其 他人格的痛苦。
8. 克麗絲汀  ─3歲,聰明的英國小女孩。
9. 克里斯朵夫 ─13歲,克麗絲汀的哥哥,會吹口琴。
10. 阿達娜  ─19歲,一個女孩,負責幫忙作家事, 會寫詩,是個同性戀者
【接下來的人格,都帶有反社會情節,因此被亞瑟判為〝惹 人厭的人格〞,被亞瑟抑制,不讓他們出現。】
11. 菲力浦  ─20歲,紐約人,言語粗暴。
12. 凱文   ─20歲,曾參與搶案。
13. 華特   ─22歲,澳洲人,性情古怪,自以為 是狩獵專家。
14. 愛浦方  ─19歲,女流氓,一直再計劃如何報 復比利的繼父,被其他人格認為她是 瘋子。
15. 賽繆斯  ─18歲,猶太人,唯一相信神的人格。
16. 馬克   ─16歲,工作狂,若無其他人格命令, 就甚麼事也不會做。
17. 史蒂夫  ─21歲,經常騙人,是唯一不接受多 重人格的診斷結果,認為自己才是真 的人格,其他人格都是他創造的。
18. 李    ─20歲,喜劇演員,愛捉弄別人,讓 其他人格困擾。
19. 傑森   ─13歲,歇斯底里,暴躁。
20. 羅勃   ─17歲,夢想家,喜歡幻想。
21. 蕭恩   ─4歲,天生的聾子,反應遲鈍。
22. 馬丁   ─19歲,紐約客,勢利鬼。
23. 提摩西  ─15歲,在花店工作,卻愈上同 性戀老闆,因此害怕,退回到 自己的世界。
24. 老師   ─26歲,23個自我人格的融合體,並教導其他人格知識。

  看完比利所擁有的24個人格介紹,可能你會覺得奇怪,這些人格,不但有年齡,身高,甚至連長像都不一樣,好像是活生生的24個人。在其中一位人格【亞倫】,接受心理治療時說到﹔『你不可以稱呼比利有24個〝人格〞,他們是〝人〞,當你稱呼他們為〝人格〞時,似乎你不相信他們真的存在。』但對旁人而言,我們無法看見這些人格的長相,只能從比利的行為或說話方式,來判別是哪為人格,例如﹔當【亞瑟】出現時,你會發現比利說話時,帶有英國腔調,行為也變得穩重,當【克麗絲汀】出現時,比利就會變得像一個天真的小女孩。比利一直到被接受治療,才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,但其他的人格,卻早已知道彼此其他人格的存在,甚至人格跟人格之間,還能互相溝通。在比利的內心,有一個舞台,四周都是漆黑,其他的人格,都坐在四周,他們有自己的樣貌,有的人格在互相聊天,或著下棋,有的人格在睡覺,也有些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。但只要哪個人格站在舞台上,一盞大聚光燈出現,那個人格就有了意識,成為了比利。在外人眼中,當比利要開始轉換不同人格出現時,比利的眼睛會開始變得茫然,嘴巴在蠕動,似乎在自言自語,其後另外一個人格就出現了。
  在比利4歲多時,【克麗絲汀】出現了,她喜歡和比利的妹妹凱西玩,還會照顧凱西,但【克麗絲汀】不明白,為何大家都叫她比利,她一直以為是另一個男孩〈比利的哥哥傑姆〉叫做比利。【克麗絲汀】為凱西在牆上畫了一幅畫,正巧比利的媽媽經過,她大罵不可以在牆上畫畫,【克麗絲汀】閉上眼離開,比利睜開眼睛,看到媽媽正對自己大罵,比利搞不懂,他沒有在牆上畫畫,比利心想,可能是凱西或傑姆畫的。後來【克麗絲汀】學到,當她聽到別人喊她比利時,她會回應。在比五歲時,比利不小心打碎糖果罐,比利很害怕媽媽罵他,正巧媽媽走進來,比利不想聽媽媽責罵,於是他閉上眼入睡,【蕭恩】出現了,他不知道發生甚麼事,只看見一個女士指著糖果罐,嘴巴一張一合,然而他卻聽不到聲音,比利的媽媽,把比利關進房間,【蕭恩】離開了,比利醒來,發現自己沒有被責罵,而且身處在房間,覺得奇怪,但比利習慣了,每當他閉上眼,再睜開眼時,會發現時間變了,連地方也不一樣了,比利以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現象。和比利同住的家人,都不知道比利有多重人格,他們只覺得比利很怪,上一秒中還很安靜,下一秒中卻可能很粗暴,或是常忘了自己所做過的事。因此很多人都覺得比利愛說謊,比利為此很沮喪,甚至想自殺,幸好被即時被其他人格取代,因此其他人格決定,讓比利一直睡覺,而由其他人格代替他,以防止比利自殺。從此比利一直睡,開始由不同的人格替代他。比利後來因強暴案被抓,當然這是某幾位人格所犯下的罪行。也使得比利有多重人格的身分曝了光。在此之前,其他人格都設法不讓人發現。一方面是保護比利免得當比利知道時,想自殺,一方面也不希望大家認為比利是瘋子。人格和人格之間是可以交談的,一種是在內心的交談,旁人是無法發現,一種是互相對話,就像自問自答一樣,比較厲害的人格,像【亞瑟】,他能在別的人格出現時,仍保有意識,已監視其他人格行為,並壓制不好人格的出現,但到後來,陷入混亂時期,【亞瑟】也無法管理。
  看完比利所擁有的24個人格介紹,可能你會覺得奇怪,這些人格,不但有年齡,身高,甚至連長像都不一樣,好像是活生生的24個人。在其中一位人格【亞倫】,接受心理治療時說到﹔『你不可以稱呼比利有24個〝人格〞,他們是〝人〞,當你稱呼他們為〝人格〞時,似乎你不相信他們真的存在。』但對旁人而言,我們無法看見這些人格的長相,只能從比利的行為或說話方式,來判別是哪為人格,例如﹔當【亞瑟】出現時,你會發現比利說話時,帶有英國腔調,行為也變得穩重,當【克麗絲汀】出現時,比利就會變得像一個天真的小女孩。比利一直到被接受治療,才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,但其他的人格,卻早已知道彼此其他人格的存在,甚至人格跟人格之間,還能互相溝通。在比利的內心,有一個舞台,四周都是漆黑,其他的人格,都坐在四周,他們有自己的樣貌,有的人格在互相聊天,或著下棋,有的人格在睡覺,也有些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。但只要哪個人格站在舞台上,一盞大聚光燈出現,那個人格就有了意識,成為了比利。在外人眼中,當比利要開始轉換不同人格出現時,比利的眼睛會開始變得茫然,嘴巴在蠕動,似乎在自言自語,其後另外一個人格就出現了。
  在比利4歲多時,【克麗絲汀】出現了,她喜歡和比利的妹妹凱西玩,還會照顧凱西,但【克麗絲汀】不明白,為何大家都叫她比利,她一直以為是另一個男孩〈比利的哥哥傑姆〉叫做比利。【克麗絲汀】為凱西在牆上畫了一幅畫,正巧比利的媽媽經過,她大罵不可以在牆上畫畫,【克麗絲汀】閉上眼離開,比利睜開眼睛,看到媽媽正對自己大罵,比利搞不懂,他沒有在牆上畫畫,比利心想,可能是凱西或傑姆畫的。後來【克麗絲汀】學到,當她聽到別人喊她比利時,她會回應。在比五歲時,比利不小心打碎糖果罐,比利很害怕媽媽罵他,正巧媽媽走進來,比利不想聽媽媽責罵,於是他閉上眼入睡,【蕭恩】出現了,他不知道發生甚麼事,只看見一個女士指著糖果罐,嘴巴一張一合,然而他卻聽不到聲音,比利的媽媽,把比利關進房間,【蕭恩】離開了,比利醒來,發現自己沒有被責罵,而且身處在房間,覺得奇怪,但比利習慣了,每當他閉上眼,再睜開眼時,會發現時間變了,連地方也不一樣了,比利以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現象。和比利同住的家人,都不知道比利有多重人格,他們只覺得比利很怪,上一秒中還很安靜,下一秒中卻可能很粗暴,或是常忘了自己所做過的事。因此很多人都覺得比利愛說謊,比利為此很沮喪,甚至想自殺,幸好被即時被其他人格取代,因此其他人格決定,讓比利一直睡覺,而由其他人格代替他,以防止比利自殺。從此比利一直睡,開始由不同的人格替代他。比利後來因強暴案被抓,當然這是某幾位人格所犯下的罪行。也使得比利有多重人格的身分曝了光。在此之前,其他人格都設法不讓人發現。一方面是保護比利免得當比利知道時,想自殺,一方面也不希望大家認為比利是瘋子。人格和人格之間是可以交談的,一種是在內心的交談,旁人是無法發現,一種是互相對話,就像自問自答一樣,比較厲害的人格,像【亞瑟】,他能在別的人格出現時,仍保有意識,已監視其他人格行為,並壓制不好人格的出現,但到後來,陷入混亂時期,【亞瑟】也無法管理。
  多重人格的發生,或許可以歸咎比利不安定的童年,比利曾被繼父性侵害,當然這些傷害是由一些人格所承受,也因此一些比較壞的人格,想對比利的繼父報復。而後這位繼父否認虐待過比利,聲稱比利是瘋子,比利的案子一直受到矚目,報上也有指控比利說謊,企圖以多重人格脫罪。最後,比利接受了治療,治療多重人格,多半是以融合的方式,試圖將21個人人格,融合成一個完整的人格。然而這不容易,有些人格不願意被融合。也有可能會產生新人格。
  在比利接受治療,外界也一直給予壓力,多重人格的界定,常讓比利承受不了,主張比利伏刑的,也不少。
  多年之後,比利寫信給幫他出書的作者

  『...............我們~也就是我~是個怪胎,是個無法適應環境的人,是生物學上的怪胎,失敗之作,我們痛恨這裡,但這裡卻是我們的歸屬之地,儘管我們不受歡迎。
    ..............由於不用理會真實世界,因此我們可以在自己的世界和平相處。我們知道,沒有痛苦的世界就是沒有感情的世界,但沒有感情的世界有正是沒有痛苦的世界。
                 【凱文】 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一九七七年十月,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附近,發生一連串搶劫及強姦案件。
警方依被害人的描述及指證,逮捕了一名名為「威廉‧密里根」的年輕男子。
其後,一切原本應當照常理一般,由檢方起訴、法院判決,然後執行應有的刑罰;然而,事實卻不是如此。
  一個犯下四個搶劫、三個強姦、四個傷害罪的重刑犯,最後竟然獲判無罪-----這是怎麼回事?

《24個比利》
一個人到底可以擁有幾種人格?
答案是:至少二十四種,因為,它真的發生了。
   威廉‧密里根,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,結果卻獲判無罪的犯罪人,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患者,依照心神喪失行為不罰的原理,最終獲判無罪。
   經過心理醫師及專家的鑑定,發現他不但患有人格分裂症,而且分裂後的不同人格竟多達24種。

多重人格分裂患者特點:
1、患者分裂出來的「人物」,會有獨立的人格,而每個人格特質往往大不相同。比如《第五位莎莉》中的主角-莎莉,是一個善良又脆弱的女子,而她分裂來出來的另一個個性(或者說是,另一個人)--金妮,卻是個內心充滿了恨意的殺手。又如《24個比利》中分裂出來的人物,除了性格上有明顯的差別外,還有外觀髮色、性別、國籍的的不同,甚至還有年齡的差距(最大的26歲,最小的3歲)

2、分裂出來的人格,相互間可能彼此知道彼此的存在,但也可能不知道。通常會有一個「領導者」的角色出現,在《24個比利》中的領導角色,就是一名稱為「老師」的人物。

3、人格的轉換,通常是因受到外界特定的刺激 ,而出現特定的人格。轉換時患者通常會有劇烈的行為或感受發生,比如說莎莉會出現頭痛或暈眩的症狀,而「比利」則有昏倒、大叫、歇斯底里的情形。

4、記憶發生不連貫的情形。當一個人格浮現出來,其他大部分人格即處於失意狀態。所以當比利被警方逮捕時,會說「發生了什麼事?我傷害了什麼人嗎?」

「多重人格分裂症」的成因:
  早在十七世紀,就有「多重人格分裂症」的患者出現,不過當時對這種現象的成因還不甚了解。
  十八世紀,僅有兩件成立的個案,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時,患者明顯增加,「多重人格分裂症」成為大眾注目的焦點,這點可以由許多相關出版品大受消費者歡迎、媒體大肆報導中看出。
不過到了二十世紀,人們又開始懷疑此種症狀的可靠性。
依照一般的說法,「多重人格分裂症」的成因如下:

1、 幼年時期遭受長期的暴力虐待、性侵害等,造成個人人格成長的扭曲。身體上受到痛苦的折磨,但無處可逃,只好在心靈上成長出另一種保護性、逃脫性、甚至暴力性的人格,作為面對痛苦的解決方法。

2、 受到劇烈的打擊或壓力,無法承受,也有可能產生人格分裂的情形。

「多重人格分裂」一詞的濫用:
  「多重人格」(multiple personality)一詞,原為心理學領域的專業名詞,其學術定義及病理上的界定,有一定的專業範疇,並不是我們未徹底研究過的人所能判斷的。
常常聽到周遭的人這樣抱怨:「我最近情緒不穩定,時好時壞,人格簡直就要分裂了。」或是「別看他先生在外面一副好好先生的樣子,其實經常在家裡打老婆出氣,簡直就是有人格分裂症」。這些都是濫用專業名詞的情形。
  其實,大部分的人對於自我人格多元的傾向,都有一定的認識。我們對於情緒上的變化、自我人格的轉變,都有意識上的認知。比方說「我最近情緒不穩定,時好時壞-----」,這是情緒上的變化,當事人自己對於這種變化相當清楚,也有一定的掌握能力。對於後者,頂多能說他表裡不一,具有暴力的人格傾向,但不能說這就是「多重人格」。

 其他說法:
學術上向來有反對的說法,認為此種病狀是不存在的,而以另一種說法來解釋。
有些宗教更以「神鬼附身」的現象來解釋。不論如何,不管用什麼學說來解釋,對於幼兒暴力、性侵害的心理傷害,產生的不良影響,卻是有目共睹的。莎莉、比利都是長期處在暴力陰影下的受害者,如何避免受害者的出現,才是最重要的課題。
  丹尼爾‧凱斯就在《24個比利》一書開頭,明白表示該書的意義,在於「獻給受虐兒童,尤其是那些未被發現的犧牲者-----」雖然台灣目前尚未有「多重人格分裂症」的患者出現,然學說上主流派的說法若是屬實,以台灣受虐兒童的數量,二十年內難保不會有像比利一樣的患者出現,屆時,還真不知道刑法第十九條,該如何試用呢?
★對於從未讀過「多重人格」相關作品的朋友,建議您先由《第五位莎莉》開始看起。由於該書乃作者依實際案例演繹而成,較為戲劇化,不若《24個比利》有濃厚紀錄性質,且前者人物較少,較易閱讀。
★《比利戰爭》為《24個比利》續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【美好的一天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