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如何留住孩子的自信?我覺得至少需要以下幾種方法:
一、多看優點:
法國心理學家的調查也許可以證明一切。他們發現東西教育的最大分野在於,東方人普遍用負面的角度看小孩的缺點,西方人普遍用正面的角度看小孩的優點,於是造成東方的嫌棄主義與西方的英雄主義。

這個研究深得我心,也正是我的理念。

德國作家歌德在他的大作《格言與感想錄》中有一段話這麼說:「打鐵鋪裡的熊熊烈火,熔化了鐵條上的雜質,鐵質變軟了,鈍化之後,再施以敲打,再用清水淬硬;一個人在老師手中,便是經歷這樣的過程。」

在歌德的心目中,成人都該是靈魂工程師,職責是發現、利用、欣賞孩子的長處。研究也提醒我們,被賞識、肯定的人得自信,被否定、唾棄的人得自卑。

教育工作者,便該竭盡所能地挖掘隱藏在孩子身上的才華。實驗進一步證實,自信的人,成功指數遠遠高過自卑的人。

你給過孩子多少自信?

有一位國小老師告訴我,他身上有一本記事本,專門記錄孩子的優點,這點引起我的好奇。
「優點簿?」
「是的。」他的眼睛閃爍光芒。
「怎麼做?」

他依座號記下孩子的名字,各留三頁,記錄他們的優質表現,比方說助人、說好話、畫圖生動、口才一流、鬼點子多……。
他的本子裡充滿讚賞的詞彙。
我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,說:「了不起。」

隔一個學期,這位老師又在不同的演講場合告訴我,他買了三十多本筆記本,我的眼睛瞪得雪亮,他繼續說:「每個孩子都有一本專屬的優點簿。」
「之後呢?」
「兩年後送給他們做紀念。」
這位老師送給孩子一生受用的自信了。

我常提及緣分,如果不是有緣,這個孩子怎會在眾生之中成了你的兒女或者學生。就因為有緣,所以該疼惜。二年能教給學生什麼?估計不會太多,我想只合適傳遞一種生活哲學、人生態度而已,之後在他的生命發酵,成了一輩子受用的人生觀。

誰都需要被肯定,有人賞識,真的是一種福分。

人生一程,不可能也無風來也無雨,每個人都是風雨不斷,必須乘風破浪前行,只是失敗、跌倒了,怎麼辦?
自信的人,爬了起來。
自卑的人,倒地不起。

二、盡力就好:
盡力就好,是一句相當平凡的話,但其中卻蘊含深意,多數父母是不解其意的。我們太在乎結果,忽略過程,這正是我們與國外優質教育最大的分野:別人在乎的是過程,結果相對並不重要。

盡力就好,表示孩子有了好的意圖、接續不斷的動機、樂於實踐的信念,但不一定能做得盡善盡美。原因很多,一是年齡限制。我們總不能要求一個七歲的孩子,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;二是外在因素。老師出的題,他未讀到;他想的與老師想的不同……這些關鍵都可以影響孩子的成績,一個懂很多的孩子,仍有可能考得不理想,盡力就好。

我喜歡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(J. Piaget)的名言:「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。」這個意思很簡單,便是五歲像五歲,十歲像十歲,千萬別要求孩子五歲像十五歲,這會有大麻煩。

迷戀早早功成名就,無疑只是騙局一場。

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說:「哪怕是最果斷的人,只要失去信心就會變成懦夫。」因為如此,我很早就讓孩子知道他在某一方面有長才,因而深信自己很行,很多事可以自己做,而且做得很好。

每一個父母都該與我一樣,可以輕易說得出來孩子的優點,我的女兒在繪畫、烹飪、語言方面很有天分,兒子則在運動、生物、魔術的部分表現一流,我常強化他們這一部分的表現,我不相信多才多藝,樣樣精通的鬼話,什麼都好,便什麼都不是最好的。

不要限制孩子最為才華洋溢的部分,是教育的鐵則。愛繪畫的孩子儘可能讓他畫,愛運動的孩子就儘量讓他動。

「厲害!」
「神奇!」
「不得了!」
我常把這些話掛在嘴上,並且鼓勵他們動手做。兒子一直是我的花園裡的小幫手,我最喜歡聽見他這麼說:「這是我的傑作咧。」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【美好的一天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